九年過去了,誰還能想到那會兒鬧得沸沸揚揚的里約奧運會呢?
為了把這屆奧運會辦得有聲有色,巴西政府可是下了血本,花了超過140億美元的大把資金。
結果呢,當年的里約奧運會主場館現在也沒什么人氣,連座位都被偷光了。
說到底,像巴西那樣把場館“用完就扔”的情況還真不少見。
一直到現在,我國每年還得 expenditure 超過八千萬元,用于維護北京奧運的主場館“鳥巢”。
有些人覺得,這是因為當年花了34億建的,拆了挺可惜的;也有人說,直到現在,“鳥巢”還能帶來收入。
那每年超過8000萬的真金白銀,投到“鳥巢”里,能否掙回來呢?
未來某天,承載著億萬國人奧運夢想的“鳥巢”,會不會也被拆掉,變成一片廢墟呢?
“鳥巢”為啥這么貴?
其實“鳥巢到底能不能收回成本”這個問題,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引起過不少爭議了。
2001年7月13日,北京順利申辦成功,之后用不了多久,北京奧組委就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公開征集奧運會主場館的設計方案。
經過一個月的層層挑選,最終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提交的“鳥巢”方案脫穎而出,也得到了大眾和專家評委們的共同認可。
就算放到現在,“鳥巢”的設計思路依舊顯得挺先進的。
不管是從設計理念、美觀度,還是實用性能和建筑效果來看,“鳥巢”在歷屆奧運主場館里都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。
可一到北京奧組委公布了預算費用之后,原本的贊美之詞也變成了不少質疑的聲音。
一開始,奧組委提出的預算是22億多,結果算下來,賬一算總共花了34億。
就建筑花費來說,這34億也算是必須的:畢竟鳥巢那獨特的鋼架設計,得用特別的鋼材(Q460,也叫“鳥巢鋼”)來做。
而且用的特別多,研發和冶煉這些環節,也都花了不少成本。
為了盡可能省錢,北京奧組委也搞了不少商量,最后決定不封頂場館,改成全部開放的方式。
對于這些花銷的合理性,大家討論得并不多,更多的疑問其實都集中在“能不能賺回來”這個方面。
大家對這個問題的擔心可不是空想,之前的經驗早就給我們做出了警示。
其中最能體現的,非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奧運會莫屬。
那年為了搞定奧運會的主場館,蒙特利爾市政府撒了15.8億美元,結果比原先的預算多出了12倍。
但最后的收益啊,也就只能用“慘淡”兩個字來形容了。
由于虧得太慘,當地政府和老百姓都勒緊了褲腰帶,折騰了三十多年才把當年的漏洞補上去。
之后,國際奧委會還特意提了個“蒙特利爾陷阱”這個詞,用來提醒舉辦國不要預算搞超標。
要說起來,“鳥巢”的花費可是當年蒙特利爾那個場館的兩倍還多呢。
花的錢多倒沒啥 big deal,大家更在意的,是這筆投入能不能賺回來,可實際上情況可沒那么樂觀。
就像之后的雅典、倫敦,還有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,都是“奧運熱”一過,場館就變得冷清,甚至有的都快荒廢掉了。
“鳥巢”變成“空巢”,這可真不是中國人愿意看到的局面,更別說這么大的一個場館,每年的維修花費也是一大筆充裕的開銷。
到了16年之后,“鳥巢”到底是不是把當初的投資賺回來了呢?還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和價值?
重蹈覆轍?活力依舊!
實際上,“鳥巢”不但沒有賠錢,還把當初建造的花費給收回去了,每年還能帶來不少利潤。
在“鳥巢”剛建成的時候,一些心懷不軌的西方媒體就說它是一座“注定要荒廢的鋼鐵巨獸”。
可是他們這么想,明顯低估了北京奧運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。
從劉長春到劉翔,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奧運夢想,也可以看作我們國家崛起夢想的一種縮影。
所以,當奧運門票開始預售時,國內就出現了“一票難求”的火爆場面,每一場比賽都坐滿了觀眾,幾乎沒有空位。
即使仔細回頭看歷屆奧運,能像現在這樣熱情高漲、觀眾踴躍的場面,也真是少見得很!
對咱中國人來說,“鳥巢”不僅是一座體育館,更代表著咱們國家從貧困落后一步步走向富強繁榮的象征。
距離北京奧運會過去了一年,“鳥巢”終于對外開放啦。
全國各地的老百姓熱情還挺高的,有不少人遠道而來,北京一看完天安門,就直奔“鳥巢”去參觀啦。
到現在為止,鳥巢每年還是有300萬左右的最低保證參觀人數,僅憑這些數字,就能賺得滿滿當當啦。
除了這些,“鳥巢”最關鍵的收入來源,還是來自于各種活動的舉辦。
“鳥巢”作為全國最出名的體育場所,不光是承辦各種體育比賽,還經常舉辦各種大型的演唱會。
幾乎每一年,都會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歌星,選擇在“鳥巢”舉辦演唱會,或者其他類型的演出。
“鳥巢”靠這些收入,才算真正實現了“收支平衡”。
就拿剛剛結束的2024年來說,“鳥巢”舉辦了39場大型演唱會,帶來了北京超過60%的票房收入。
今年的演出時間都排得滿滿的,總演出場次還突破了50場呢。
除了演唱會,鳥巢還經常舉行各種其他娛樂活動,簡直是個全能的娛樂場地。
比方說在2017年,鳥巢曾舉辦了著名的電競賽事《英雄聯盟》全球總決賽,這場比賽可把世界各地的玩家都給吸引過來了。
到現在為止,“鳥巢”每年差不多舉行300場左右的演出活動,就算是在疫情那會兒,每年也有一百多場活動在舉辦。
到了現在,“鳥巢”對中國來說,就像“超級碗”代表美國、“甲子園”代表日本一樣,里面的盈利潛力,肯定不用說。
曾經有專家算過,“鳥巢”每年舉辦演唱會帶來的收入,大概在3到5億左右。過了十幾年,早就把當初花掉的34億都賺回來了。
除了這些,鳥巢的商業潛力還遠遠不止于此。
牽一發動全身
要談到“鳥巢”最大的意義嘛,毫無疑問,就是引發了全民參體育的熱情。
自從北京奧運會辦完之后,中國的體育經濟規模就像打了火箭似的,猛漲得停不下來。
不僅如此,除了“鳥巢”以外,很多城市也都陸續蓋起了屬于自己的巨大體育館。
其實,“鳥巢”那些看不見的經濟好處,才是真正幫中國經濟做出最大貢獻的地方。
令人欣慰的是,直到今天,“鳥巢”帶來的經濟帶動力還在不斷增強、持續發酵。
也許在未來幾十年,甚至幾百年之后,“鳥巢”可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被淘汰,但眼下、此刻還不是時候。
我覺得,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,“鳥巢”依舊能保持生機,繼續為中國的經濟騰飛添磚加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