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天謝地謝亞龍
信神信鬼信蘭成
橫批:足籃打水一場空
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這樣一句口號。
“僅靠他一人之力,使中國籃球倒退二十年?!?/strong>
這不是網絡段子的夸張,而是無數中國籃球迷在回顧那段歲月時最真實的感嘆。在中國籃球的歷史上,信蘭成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。他是推動者,也是爭議制造者;他主張改革,卻也親手埋下混亂的種子。他主政的兩個周期,貫穿了中國男籃從輝煌走向衰落的全過程,影響之深遠,至今仍在發酵。
本文不為情緒喧囂添柴,只想梳理那段“失速”的歷史:到底是怎樣的管理邏輯,讓中國籃球走上了一條看似努力卻注定失敗的路徑?
從田徑到籃球:一位“門外漢”的強勢入局
信蘭成出生于甘肅蘭州,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田徑專業,信蘭成第一次名聲大噪,是他在《體育科學》期刊上發表的論文,曾被評為十年最佳學術報告。他也曾參與《奧運爭光計劃》的制定,因政績突出,1997年被調任國家體育總局籃管中心主任。
而問題的種子早早就已經埋下,一個田徑出身的管理者,在毫無籃球專業背景的前提下,直接空降到主管籃球,這在任何體育強國都是極其罕見的現象。而信蘭成首次就任,就恰逢中國籃球“巨人時代”的開端:王治郅、姚明、巴特爾組成的“移動長城”橫空出世,女籃在亞洲也屢奪桂冠。但正是這段看似順風順水的時期,卻醞釀出兩場日后撼動整個系統的風暴。
王治郅事件:毀掉的不只是一個人
2001年,王治郅因赴美打球與籃協產生分歧。他想在NBA繼續訓練,籃協則命令其立刻歸隊。面對媒體的喧囂與民意的指責,信蘭成沒有出面解釋情況,反而選擇“順應輿論”,將王治郅徹底排除出國家隊體系,甚至直接“封殺”他多年。
這不僅斷送了一位中國籃球先驅的黃金時期,也讓中國籃協在國際輿論中聲名狼藉。直到多年后姚明出面,王治郅才得以回歸。而那段時間,中國男籃也因為內耗嚴重,錯失多個重要比賽的冠軍。
“叛徒”的帽子被輿論扣在王治郅頭上,回國之路被徹底堵死。
這一決定,不僅讓正值巔峰的王治郅無法為國效力(直接導致2002年釜山亞運會中國男籃決賽失利),更向所有懷揣NBA夢想的中國球員傳遞了一個冰冷信號:體制的僵化與無情。釜山亞運會的失敗,成為信蘭成首次卸任籃管中心主任的導火索。
姚明過度使用:中國籃球最后的“獨苗”被耗盡
姚明在2002年NBA選秀中成為狀元,但也因此被架在了國家與俱樂部之間的“十字路口”。籃協與火箭隊簽訂協議:姚明必須保證回國參賽,不得缺席國家任務。于是我們看到一個荒謬的現象——在NBA打滿82場高強度常規賽的姚明,還要在休賽期間回國參加國家隊集訓、亞錦賽、亞運會,甚至商業活動。
結果可想而知。長期的超負荷作戰讓姚明傷病不斷,最終31歲提前退役,成為“中國籃球最后一個巨人”離場的悲劇結局。
2009年1月,信蘭成出人意料地二度出任籃管中心主任。他的回歸,開啟了中國籃球的“至暗時刻”。
“信八條”的核心是“一切為國家隊讓路”:壓縮CBA聯賽賽程(從50輪左右大幅縮減),延長國家隊集訓時間。信蘭成的邏輯簡單粗暴:球員是國家隊的“工具”。這也是信蘭成最大的問題。不積極開展籃球普及,創造新的青訓路徑,反而為了短期成績一直搞急功近利的集訓?,F在19年、23年世界杯的球員,全部都是信蘭成時期青訓出來的。
信蘭成的集訓模式,直接把中國籃球的根子毀了。去年新的一批U19青年隊打世界強隊毫不落下風。姚明的退役抽走了中國籃球最后的頂梁柱。信蘭成政策下被掏空的聯賽和斷檔的青訓,使得后繼無人成為殘酷現實。
王治郅的遺憾離場,姚明被過度消耗的職業生涯,聯賽的蕭條與青訓的斷層——這些并非偶然的悲劇,而是特定管理思路下的必然苦果。
中國籃球并不缺天賦,也從不缺熱愛,但如果把球員當成政績的工具,把比賽當成政治任務,那它終將一次次在世界舞臺上摔倒,并錯失所有真正站起來的機會。
大家如何評價信蘭成的所作所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