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你有一天閑著無聊,想到要給中國女排國家隊在2000年之后挑一套理想陣容,這個事說大不大,說小也不小——你以為隨便抓幾個大腕拼在一起就夠了嗎?真心沒那么簡單。
看著長長的女排史冊,有點像逛菜市場挑菜似的,是誰心里不會泛點小激動呢:朱婷、李盈瑩、張常寧,一個個都是響當當的名字,隨便拎出來就是頂流,但一把大勺端出來,組合要恰好,那才是門學問。
而且,既然咱要聊“最強十二人”,那免不了要在各種爭議中一刀劈開、站隊表態,你以為主攻一定非惠若琪不可?還是說副攻如果沒了趙蕊蕊、張萍,局面就塌了?這事兒里邊講究,比追劇還多點“反轉”。
說起來,咱中國女排總能從低谷里殺出來,而且每回組隊選人,總能搞出點懸念。
有朋友或許納悶,這陣容里李娟是怎么搶占了主攻第四個位置的?別急,咱們這就一點點掰開揉碎。
先說主攻,那可是女排的門面擔當,說起朱婷這個名字,基本都不用多解釋。
從2016年里約一戰封神、到后來歐洲賽場上開掛都不帶喘的,朱婷這個主攻,簡直就是“天選之子”。
高點進攻、防守串聯、關鍵時刻的氛圍擔當——有網友開玩笑說,朱大姐要是哪場球沒上,中國隊的勝算,怕是要少一大半。
放在世界排壇,朱婷的主攻地位絕對是天花板頂級那種,不帶一點水分的。
李盈瑩呢?這個小師妹進隊早、進步快,硬是把自己練成了左手神炮,涌現自家頭號得分手。
穩健的技術、惡劣局面的咬牙堅持,都讓人覺得,這丫頭日后會成大氣候。
別看她年輕,在排球場上一打就是干脆利落,不帶扭捏,碰上她當主攻,對手大多心頭一緊。
張常寧更不用說了,一身全能屬性,主攻、接應、副攻,三職兼顧,堪稱場上的“小瑞士軍刀”。
她有過單場飆到30分的精彩瞬間,遇到比賽局勢膠著時,一上場就像開了掛一樣,球隊有她的進攻支點,心里那叫一個穩。
李娟,好像一直沒怎么把光環往自己臉上貼,其實她的一傳防守是業內公認的靠譜。大家提起她,腦海里就容易浮現那種“不會失誤的穩定感”,不少教練都愿意讓她頂硬仗。
最關鍵,李娟還能兼職接應,陣容靈活調動,怎么換都能兜得住。
說完主攻,再看副攻。趙蕊蕊、張萍、劉亞男,真是排球圈的“三架馬車”。
趙蕊蕊這位天賦型球員,長腿大臂,攔網蓋帽起跳的那一刻,別說對手,連場邊解說都得感嘆一句“這彈跳,也太夸張了吧”。
那時候,球迷盼望著她別再受傷,每回復出,滿場人都在為她捏把汗。
張萍不是很高調,但她的背飛動作干凈利落,配合二傳節奏,能打出變化多端的進攻線路。
遇上一傳不理想,她照樣能玩出點花樣來,屬于默默無聞但輸出穩定的典型之一。
劉亞男則勝在排球智商,對局勢變化判斷特別靈敏,在教練布置戰術時,她總能“秒懂”,落實得死死的。
這三個人,不必說各有千秋——而且副攻位置歷來是打造防線的根本保障,這三人做定海神針,一點不為過。
要說排球場上最考驗逆境反彈力的位置,接應也名列前茅。
周蘇紅是眾多球迷的青春記憶,也是當初的“關鍵先生”,她進可攻、退可守,偶爾還能帶點激情爆發,那種氣韻讓隊友都不自覺打起精神。
另外一員大將李珊,有人一提她就想到“中國式進攻”,霸氣又穩定,只要給她一點空間,誰敢說不是一下子打開得分缺口?
敢用“進攻火力最猛”來形容,可不是一句場面話,長年累月在賽場上的經歷,都幫她填出來了底子。
最妙的是,周蘇紅屬于全能型,賽場有她在,再復雜的戰術都能銜接得一清二楚。
有李珊墊底,基本可以安心打法多樣化。
講真,排球比賽二傳跟大腦差不多,戰局怎么變化、進攻點如何選擇,很大程度都要靠她們。
馮坤和魏秋月的組合,多少是“技術黨”和“戰術家”們的心頭好。
馮坤活用快變,手法老辣,經常在看似混亂的場面搗鼓出閃電般的機會,把球像魔術師一樣送到隊友扣殺最舒服的位置上。
魏秋月是穩中帶進,球風比人溫柔,臨場判斷極佳。
她總能用極快的計算,給出最聰明的組織方案,尤其打關鍵局,不犯錯,能讓大伙兒放心隨她調度。
而且嘛,咱們中國女排有好幾次大賽勝利,魏秋月都扮演了“首席調度員”的角色。
遇上一傳受點影響、隊伍需要慢慢起勢的比賽,魏秋月往線上一站,穩定軍心,不給對手找下手的縫。
當然,自由人絕對不能忽略。
有人覺得,自由人的任務不就是到處“救火”嗎?其實遠不止于此。
張娜一直被行業內、場外一致推崇。
防守區域覆蓋面大、反應迅速,難得的是臨危不亂,連教練都得豎大拇指。
她這后排一守,主攻、副攻都踏實,反擊能量儲備直接翻倍。
一個頂級自由人,就是全隊的防守發動機。
有了張娜,全場的氣都順了。
再拉回陣容靈活性的話題,這套12人你乍一看,覺得主攻有點多,接應有點“溢出”?其實這正是精妙之處。
李娟、張常寧都能順轉接應,場面真正轉起來,那就是四主攻、四接應切換自如,臨場換人打法多到讓對手猜不透。
別覺得這只是排列組合的小游戲。
到了真正和國際強隊真刀真槍,陣容能靈活“變臉”,是打硬仗的底氣。
哪怕局面一時卡住,有這套多線程組合,隨時能刮出一股新的得分小高潮。
到這里,大家是不是更想提醒一句:“主力二傳到底鼬馮坤還是魏秋月?”
其實看過多少女排比賽你都知道,這事沒那么死。
馮坤的快變風格很適合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,尤其朱婷、張常寧這種高點強攻一旦跑起來,對手攔網都要抖三抖。
倘若對方一傳盯得牢,讓咱這邊接發球波動、有些混亂,魏秋月的精細調度就能穩住節奏,讓李盈瑩、李娟這些細膩型進攻點出來“穩局面”。
張萍的背飛配魏秋月,李珊強攻跟上,變化出奇,誰說不是女排升級打怪的絕招。
這一套戰術體系,哪怕擺在今天,也能和國際主流打法有得一拼。
現在再看,這理想12人真能拼出來,像不像RPG游戲里開全技能英雄陣容?
該快時能上速度,該拼力量就有大炮,抗壓場合有穩健擔當,臨場追分還能爆發奇兵,配置對得起什么“黃金一代”的名頭。
但說實話,無論怎么組陣容,女排精神那股子勁頭才是全隊的靈魂。
榮耀、傷病、汗水、淚光,從郎平的“鐵榔頭”時代到如今的小花新秀,無數人的拼搏把這份傳承拉成了一條線。
每位入選者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過如履薄冰的時刻,有被低谷裹挾,也有在絕處逢生煥發光芒的時候。
中國女排,魂就在每一球每一次奔跑里。
當然啦,公共場合總免不了拉踩,肯定有網友爭論:“怎么沒有XX?”“換個人是不是更強?”
但你說這種隊伍組合,到底怎么定才最合理?
說白了,理想陣容這個事,就是你有100個專業球迷,也能列出101種方案。
但有一點不會變,只要這群人曾在賽場頂風破浪,為國拼搏,她們的精神早深深印在無數中國人心里。
無論12人名單誰進誰出,傳奇永遠在繼續。
更別提,每次世界杯、奧運、亞洲賽場,這些名字,都曾點燃一代人青春熱血。
總結下來,“2000年后女排最強十二人陣容”的問題似乎沒有唯一答案,但聊起來是真香。
不同于流水線組裝,這是一批批姐妹用汗水和信念一磚一瓦堆出來的輝煌榮耀。
隊伍總歸會換人、換代,但是那股不服輸的奮斗勁兒,會一直留存下去。
下回你要是路過體育場,看到小姑娘腳下生風、一次次倒地救球,還能說得出口,“這就是中國女排精神!”
走到哪里,這套組合,這種團魂,都足夠讓人熱淚盈眶了。
你心里排的十二人,是誰?打算怎么排?誰又是你心頭不可或缺的女神?歡迎留言,一起battle,看你的陣容是不是比我的更絕!